上一页|1|
/1页

主题:大别山放飞野化朱鹮信阳副市长张富治现场主持仪式

发表于2013-10-24

日前,位于信阳市区南部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里,首批经过人工繁育的34只朱鹮被放归大自然。河南省信阳市副市长张富治现场主持放飞仪式。此次野外放飞是在不同水系、不同山脉的原产地之外展开的,不仅扩大了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范围,也标志着朱鹮拯救保护取得又一重大进展。

主持此次朱鹮放飞活动的河南省信阳市副市长张富治介绍称,为确保朱鹮能够尽快适应大自然的生存环境,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繁育基地2012年专门建设了一个2850平方米的朱鹮野化大网笼,内部模拟朱鹮野外生存环境,设置了池塘、沼泽、河流等。张富治表示,今年3月,保护区选择34只身体健壮、年龄段不同、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朱鹮放入网笼,开展了觅食、飞翔、繁殖和疫病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野化训练。经过半年多的训练,这些朱鹮的适应性比较好,具备了放飞条件。

河南省信阳市副市长张富治表示,此次放飞的34只朱鹮是除中国原产地以外的首次放飞,在扩大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范围上意义重大,这标志着朱鹮拯救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拯救濒危物种迈入新的阶段。同时河南省信阳市副市长张富治还倡导要珍爱自然、保护,尽可能实行少污染、无污染的农业生产,努力构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生活环境。

朱鹮是一种中型水禽,脸颊呈朱红色,羽毛洁白如雪,体态秀美典雅,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东方宝石”。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之朱鹮对环境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数量急剧减少。在中国正负高度重视和国际组织关注支持下,有关机构对这一物种进行持续不断的救护,通过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

这次的放飞活动还吸引了日本NHK、共同社等主流媒体前来报道,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日合作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地区环境建设项目”工作人员也来到放飞现场。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