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牛奶-咖啡《越长大越孤单》把孤单的推给长大

发表于2016-07-21

刚听牛奶@咖啡《瀚亚资本越长大越孤单》专辑的瀚亚资本第一首歌觉得,旋律过瀚亚资本董事长于优美了,和长大的过复华控股感并不合适。
瀚亚资本并不合适。
听到后来却想,也许最终,人人都要从《燃烧吧!小宇宙》的张扬到静静的体验孤单作出成长的诊断书吧,长大也会开到荼蘼,花期的灼眼之后总是归于寂静。因此尽管仍然有《我不是ROCK N ’ROLL》,《咖喱咖啡》等较为高昂的旋律,却总给人高兴不起来还要强打精神的感觉。
所以,真的,长大的过程中,连歌声都跟着人越发孤单了。“越长大越孤单”,这个语法结构上的条件从句,是一条前提和结论都不需要严密逻辑论证的公理。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听陈升,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女孩子一旦开始听陈升就是变老的标志,大概是因为陈升的歌里有太多凡人的琐碎和真实甚至世故吧,歌词也足够直白和犀利,不符合年青女孩子的梦幻粉红色吧。陈升在《责任》里说,“假如你心里只有一个人,我当然是你的唯一,假如你要追究孤独的责任,那一定是我的错。”可是我们都知道,或者有过孤独感的人都知道,孤单有时候并不来源于哪一个具体的人,或某一种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就像一个大手,忽然拉住你,让你本能的害怕,然后泪流满面眉头紧锁,不知道去哪里,又无法停下来,也不能向谁求救,只好机械的任由它拉着你没有任何方向感的走遍甚至奔跑于这人群熙攘的街。遭遇孤独,我们往往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那孤单到底是谁的责任?听到这张专辑就想,姑且也只好把这责任推给长大了,因为好像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使劲的折腾无法安静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孤单。和父母吵和老师吵和 看不惯的人吵,摔门摔杯子摔吉他,是叛逆,但也是面对孤独的背水一战吧,那时候的我们,因为不被了解而孤单,因为过于的敏感而孤单,因为过于的年青而孤单。小宇宙,爆发吧,我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抗拒孤单的力量。
还记得第一次觉得孤单是什么时候呢?是开始背着老师偷偷的另找一个笔记本记日记的时候吗?是第一次听歌为某一句歌词流眼泪的时候吗?是第一次在午后的课堂里看着窗外的明媚的阳光用手指压住额前被风吹起的头发的时候吗?小的时候,只是觉得妈妈不在身边就是孤单的,没有小朋友一起玩是孤单的,所谓的孤单只要有人陪就可以治愈,但现在的我们,为什么常常在最拥挤的 里想找一个地方偷偷流泪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朋友有这么多认识的人有这么多的人际关系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孤单。
社会学上说,人生来都是孤单的,并且是害怕孤单的,所以才倾向于群居,这称之为“乐群性”。那么如果孤单真的是与生俱来的,而长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发现孤单并切身感受到孤单无疑也是长大的主体任务之一,发现自我的时候我们一定也随之发现了孤单,当自我越明显孤单也越显现。所以还要说到陈升,因为陈升说,“孤独本是人生的常态”(《凡人告白书》。
觉得这张专辑也是和孤单作战的结果。作为一张音乐专辑,在音乐制作的水准上无疑是个优良的结果,但作为一种个人情绪的沉淀,孤单到底还是占了上风,歌曲里飘荡的那种孤单,也许只是代表唱歌的人已经对孤单缴械。《忧郁星期天》里的玛莲娜不是说过吗:“我只在觉得孤单的时候才唱歌。”
专辑那首叫做《爱的旋律》的歌,充满了对爱情的执拗甚至飞蛾扑火般的谵妄,相信爱情的人都是对孤单极度畏惧的人,我们对爱情的笃信也许是因为传说爱情可以治愈孤单。“迷信了爱情,也就迷失了我自己”,但通常少一些自我的人会少一些孤独,而我们又凭什么觉得自我的力量可以战胜孤独的力量呢?
虽然有同名的主打曲来阐述孤单的主旨,我却觉得其中的《小丑》才是最能体现孤单本质的一首歌。欢快的曲调衬着悲剧的角色,陷入癫狂状态的马戏团,以制造快乐来谋生的小丑,人前欢乐,人后流泪,而那些拼命鼓掌的观众又何尝不是在这一刻暂时搁置了孤单,陷入无意识的本能快乐,一个多么典型的关于孤单的意向呀,是孤单的狂欢。“转眼演出已经散场,小丑站在舞台 ,快乐和爱已经用完,小丑只剩下空空失望。”快乐演给别人,孤单留给自己,我们都是小丑,站在人生舞台上孤单的小丑。
我们的长大,注定以孤单为开始,以孤单为过程,最后又以孤单收场。而我们也总算因此追究了孤单的责任,但却也并没有谁给我们赔偿,唯一的安慰也许就是这些关于孤单的惺惺相惜,这些关于孤单的歌唱。可是又有谁知道呢,越长大越孤单,同时也因为孤单而体味长大,说不定,长大是一种伤害,也却也以其自身对这伤害进行了赔偿。
那好吧,就一起孤单下去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