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鹿鼎记》中的真事:寡妇报仇影射明史冤案

发表于2015-07-11

卑鄙小人做大的明主席史冤案

主席 金庸小说《鹿鼎记》学生会中,写韦小宝押解扬州学生会屋,让庄家几十个寡妇 李赫然让庄家几十个寡妇报了灭门大仇。这个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这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的一件文字狱大案——“明史案”。

英才早逝,老父为盲儿圆梦

杭嘉湖平原上有个南浔镇,属浙江湖州。这座千年古镇既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又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此地自古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仅宋、明、清三代,就出了进士四十一名,自古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

370年前,这南浔古镇出了一个小人物,叫庄廷鑨(long)。他聪颖过人,十五岁就成为贡生,进了当时的最高 ——北京国子监。贡生,是科举时代,从府、州、县的秀才中挑选出的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的人,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所以叫贡生。可是很不幸,庄廷鑨19岁时身患重疾,两眼失明,成为盲人的庄廷鑨绝望地回到家乡南浔。

庄廷鑨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同乡叫朱国祯,他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熹宗的重要辅臣。朱国祯晚年遭奸党弹劾,辞官归隐家乡,专心文史。他悉心搜集大量史料,编撰出一部“明史”,但还没有付梓印刷就去世了,留下了尚需整理的一套稿本。此时明朝还未亡,因此这部“明史”并不完整。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其子孙不孝,卖完了家产,又卖朱国祯的这部书稿。

庄廷鑨听说此事后,让父亲用一千两银子将书稿买下。一天,门客在给庄廷鑨读书稿的时候,他突然想:自己读了这么久的圣人之书,现在虽双目失明,但也不能枉过一生。他想到司马迁受宫刑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史记》,又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启发,既然左丘瞎了眼都能写出千秋史书,我为什么不能著书立说呢?庄廷鑨想,朱国祯这部不完整的书稿只要增删润色,修订补充,就可以刊行于世了,我庄廷鑨也就不白活一场。但他深知,凭自己的现状,独力增删修订是办不到的,而且朱国祯的书稿需要修订的地方还不少,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庄允城。

庄允城也是贡生出身,他 支持儿子的想法。父子俩经过商讨,向当地的18位名士发出聘书,邀请共同完成“明史”修撰大业,且报酬极为诱人,每千字“润笔费”为纹银三十两,一时间,名士纷至沓来。

然而,上天好像知道这是一桩祸事一样,没等“明史”修编完稿,庄廷鑨又生了一场大病,于顺治十二年含恨去世。如果此时修史一事就此作罢,也许就没有后来牵连2000多人的“文字狱”了。但庄允城一心要完成儿子的“大业”,他放下了手中的生意,不吝钱财,继续致力于书稿的修订工作。庄廷鑨的岳父朱佑明也慷慨资助。庄允城还亲自跑到湖州,请在当地的声望和名气极高、当过南明礼部主事的李令皙作序。

南明失败后,满怀救国热情的李令皙已经归乡隐居,而且也和庄廷鑨一样,双眼失明。李令皙得知是为新修撰的明史书稿作序,没有推辞,但没有亲自动笔,而是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的同学陶铸。陶铸没有推辞,慷慨激昂一挥而就,李令皙署上自己的名字后向庄允城交差。

在庄允城的运筹下,经过一年多的操劳,一部全景描绘明朝始末的书籍问世。庄允城将儿子庄廷鑨列为总纂,自己列主刊,其他18位参编人员都榜上有名。书题为《明史辑略》,简称“明史”,内容上又增添了崇祯朝的史事。接着,庄允城请当地最好的刻工汤达甫、最好的印刷工李祥甫,在南浔镇北圆通庵开始刻板印刷。顺治十七年冬,《明史辑略》正式问世。共有一百余卷,堪称煌煌巨著。这时距庄廷鑨离世已经5年。《明史辑略》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广泛关注。庄允城虽日渐老迈,但见书籍最终大功告成,倍感欣慰,可以告慰爱子在天之灵。殊不料,一场弥天大祸正朝他而来。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