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肩上蝶:如果这是岩井俊二

发表于2016-09-09

经常,我们看一些生活事,各人会用不同的角文化度切入,然后自然可能文化得出相差颇大的结果。城市截面是星星,竖着切是文化面是星星,竖着切是蝙蝠。这些结果包含着部分主观,部分客观,部分基于不同事实的判断。有时一件事是否做得比别人好会在前面,有时,“是否没人做过”该在前面。
这种种差别,导致《肩上蝶》这类很需要转换心态的作品最终亮相于观众视野时,恐怕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在 上规模,这部电影往前迈了一大步,但在具体表现上,做的却是减法。以故事论,这部电影太简单了,看主题,这部电影还是很简单。过于文艺化的心态让电影初始就处在一个相对自说自话的环境里。于是在叙事推动过程里,很容易导致观众产生轻慢之心,他们会想\"你要说什么我们早就知道了\",于是画面此刻要展现的信息立刻在他们眼前变成一片空白,然后心态不由自主地会转向找几个点来吐槽。毕竟,电影大部分时候,没能给人足够的,\"刺激\"。必须承认,在电影前半小时,我也看了为数不少次的手机。
然后什么不一样了呢,是我发现我必须静下来接受这个 。说到底,这部电影内的 跟其他大量商业电影所依托的 截然不同,基本是没办法用桥段来套的。每个线索的存在意义,不在于怎么做伏笔,而在于导演觉得需要出现来充实 。可以说,一旦观众不认同陈坤的存在(在扮演植物生态学家上,职业感刻画确实有点问题),不认同月老的那个契约,岛上的生态对 人来说就是无关痛痒的。这样的状态持续120分钟,有人怒骂有人退场,也不稀奇。
但关键在于,这就是张之亮创作整部电影的根本。这个他挥洒自如的电影中,叙事,光影,色彩,动作,台词,小搞笑,没有谁的地位更高。它们合在一起,就是这部作品的完成态。它跟那些编导自恋地沉浸某个情境或某个大概念之下的作者电影、独立电影完全不同,相反,其实它做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开放。
只不过,达到这个开放,牺牲了太多用来接近观众的元素。在一部自我体系足够强大的电影面前,即便它有各种令人不习惯的特征,观众是有可能会放弃自己固有的审美坚持,问题只是,《肩上蝶》还不够强大,但它决没错。
其实《肩上蝶》很自然让我想起09年雅克范多梅尔的《无姓之人》,同样是斥巨资4000万欧元拍摄的纯文艺片,同样花了很长时间去做特效。但《无》的好处是导演通过将电影大大复杂化来给自己加分。从多线索反复跳转的叙事,到不停出现各类奇幻的镜头,到充斥其间的各种理论,都是导演以无限热情投身在他所创造的时空中玩出的花巧,而他要讲的,不过一个极其简单关于爱的选择命题。所以这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觉得不甚了了。可是,《肩上蝶》的主题比之还要简单,CG的部分又并非真能给人“惊艳”的效果。--当然惊艳也未必讨好,想想徐克的《蜀山》。甚至冷漠点看,在复杂的现实环境里,认真又简单去探讨一个执着坚守的话题,会显得多少有些幼稚。最关键,《肩》中某些想象力和趣味同《无》之间的距离,确实是张之亮自己才华的限制。
但这限制,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错误。他已经用自己的努力,来宣告他要做的事,是一个完全整体。这其实不能怪观众拒绝,但当然更不能怪他,说到底,就是以前没有过这样的电影。跌宕起伏的爱情纠葛,丝丝入扣的心理变化,宏大深邃的命题,统统没有,或者说不被重视。期待着被情节按摩的观众必然傻眼,被好莱坞三段论叙事体系宠坏的人,就像是吃完麻辣香锅后来块起司,什么也尝不到。事件逻辑基本都缩回到了情绪里,逼着人要主动 。即便有了还算趣味盎然的昆虫视角,但对要看真人片的观众而言,这又只是雷区的检票口。
谁能想到一部爱情文艺片几乎有一半时间是伴随着CG动画前进着。不管动画质量具体有多么卡通,只要和实景结合,难度就是成倍往上翻的。如果是为了做类似于《兔子罗杰》那种真人动画对比起来做喜剧效果倒也罢了,但这种结合主要只是为了让真人环境里出现规定中的情境。类似于陈坤和蝴蝶的互动这类画面,第一次见过,后面便很难再有惊喜,可这种画面却又不能省略。这个成本,确实太巨大了,当然,也就现出了华语电影几乎从未有过的一种奇妙气氛。
也就是看你上不上这个岛。没多大事。
很多人会为黑白老鼠的段落而加分,而把电影放上断头台。但不要忘记,这个注脚故事出现的时机,以及最后拥抱在一处的那段升华效果,是整部电影在温和平淡中推上去的,是能吃饱的第七张饼。
当然,如果这里依然没有吃饱,也无碍。像标题所叹,如果这是部岩井俊二的电影,观众也许会在高柔光中自动忽略与现实的差距,如果这是一部高x勋监制的写实动画片,也可能没有人会在意月老的特技是不是不够好。可能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妻夫木聪、长泽雅美、苍井优来把味道调剂到另一个层次,也可能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最后只能说,今年有这样一部以庞大 保证视觉效果来抽离 的《肩上蝶》出现,真是极其难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