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岁岁清明》:孤独坚持的创作方法

发表于2015-07-30
标签:个人 爱情 背景 时代 自然 

其实,单就剧本题加多宝凉茶材而言,《岁岁清明》加多宝比《观音山》这类打着加多宝“心灵重建”旗号的伪加多宝人物设置也真实自然得加多宝集团物设置也真实自然得多;也比那部被阉割后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残本的《最爱》更容易引起共鸣。影片将一个标准的纯爱故事放置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采茶女阿敏在15岁那年的清明时节第一次见到了尹家少爷,心生爱慕,开始了青涩的暗恋;次年日本人占领杭州,尹家少爷带着新婚爱妻出现在她的面前,令她深受打击,变得沉默寡言;到了第三年,这位单恋了三年的男人却与日本人一同出现,使17岁的阿敏彻底心碎。仅从这三条线索来看,少女阿敏的心理变化无疑是贯穿全片的情感主线,动荡的时局则可作为陪衬辅助渲染阿敏略带忧伤的成长之路,最终在宏大背景的切入下使全片人物的经历获得升华,用铿锵的重音为影片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终的成片却以一种近乎平淡的方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这就实在让人忍不住为之叹息一下了。究其原因,导演与编剧在整体创作方向上的 执拗首当其冲。由于《岁岁清明》中的阿敏生活在杭州,身份是一个茶农的女儿,影片自然就少不了对于当地特有的“龙井文化”进行描绘。一来可以增加作品本身的文化气息,二来可以从侧面塑造人物的形象,但是无论怎么在龙井茶上做文章,其本质都应该只是一个辅助元素,毕竟“龙井文化”不应该成为一部纯爱电影的核心。偏偏导演和编剧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篇幅来表达这些“文化”,反而忽略了对于爱情主线的培育,如此一来,反而出现了喧宾夺主之效,几乎把一部淡淡的纯爱电影拍成了表述精细的科教片,以上是个人看法。

由于在“龙井文化”上投入过多,《岁岁清明》的故事性自然也就显得有些薄弱,外加主线走的是“单恋情怀”,戏剧冲突的营造也都集中在了少女阿敏一个人身上,对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能力都有着巨大挑战。饰演阿敏的这位演员在片中虽然表现抢眼,把少女怀春的那份青涩演绎得活灵活现,但遗憾的是,这位演员实在缺乏 度,形象上稍逊姿色,这就很容易在银幕上与观众产生隔阂。而另外几位主角的造型也都平平,他们的气场难以驾驭杭州美景,总给人以一种不入戏的错觉。当然,演员问题是 小成本文艺片都有的通病,毕竟像《观音山》与《最爱》这样拥有一线明星加盟的文艺片数量极少,但是这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味地坚持文艺小清新到底有没有必要?
艺术性与商业性从来都不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宿敌,关键就看创作者怎么对待。商业性并不意味着要有一线的明星,要有一流的包装,甚至是大手笔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良好的口碑就意味着可能会出现的商机。至于口碑这东西怎么来,很大程度就看这部电影的故事讲得有多吸引人。试想一下,像《岁岁清明》这样的故事,如果有高 与大明星的助阵,外加某 导演执导,说不定就可以成为一部史诗级的爱情大片;而放在这样一个二线导演的手中,少一些所谓的“文化”追求,多一些戏剧冲突的营造,把故事讲好,节奏做好,同样也可以成为一部优秀的剧情片。何苦非要奔着孤僻的“文艺小清新”去呢?不过人各有志,无法一概而论。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