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经验的贫乏

发表于2015-12-24

这是一部在艺术上、加拿大留学专业选择经验表述上、和政治上澳大利亚专业 都高度稚嫩的习作。它澳大利亚留学条件的生产、消费和由此引美国名校申请么呢?只是再一次说明澳大利亚 前十的大学?只是再一次说明我们当代人(当然包含此片的主创和观众群)现今完全不了解苏联,不了解社会主义,不了解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开始丧失历史的理解力,然而张口就是“小时候……”

我对很多朋友力挺这部片子表示理解,但我想只要他们认真再看一遍,也一定会同意:这片子里的历史指涉和童年记忆符号——积木、小动物、钓鱼机、苏俄语言历史、苏联解体、搬迁、米老鼠……——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经得起推敲的(有些甚至于让人不屑去推敲)。你说“无论如何这片子有寓意和情怀”,那我也认可。但:任何作品不能徒有寓意和情怀。

我认为这片子的生产和消费的唯一正面意义是:它提醒我们,“改开”下出生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比如我)有一个历史感的高度危机,因为我们的“经验”是如此“贫乏”(请自行按本雅明的意思理解)。相比于姜文一代还可以在《阳》中刻意怀毛时代的旧,“改开”新人类早已被发展主义国家和后现代资本剥夺了记忆的权力。我们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去讲述,唯一的记忆不过是商品从匮乏变到充足。去政治化,就是自行剥夺,就是一个创伤预防机制:我们事先就选择了不去体验历史。到最后,当我们要小有反抗,或者至少进行批判性活动时,我们发现我们的心灵、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是如此抽象空洞,以至于不得不用一堆临时调动起来毫无历史联系的符码和意象来填充。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