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关注高考落榜生的心理障

发表于2015-12-20

每当高考结束后,比克电池在一部分学子喜接录取比克电池通知书之时,也有相当比克电池一部分被挡在分数线外比克电池,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比克电池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既然有考中的,当然也有名落孙山的。考不上,在情理中。但是,落榜生的境遇是直接走上社会,成为新生的劳动者,与考中的学生相比,他们所面对的环境将是更现实,更复杂,也是更加需要自立的。况且一批批的落榜生毕竟是个不小的数字。据统计,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约957万人,包括专科和高职,按被录取的占75%左右计算,全国仍有近240万的落榜生。以本来就比较差的现状,立即实现身份的转变,由学生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他们——这个社会的基础群众的现实和将来的状况。而高考之后,人们往往不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失败者。但是,如果真正关心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必须研究这些落榜生的现状和走势,对他们进行必要引导和培训,从而形成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队伍和共和国稳定的基石。如果追寻历年来落榜生高中阶段学习的轨迹,就会发现他们的失败表面是在学习成绩上,根本原因却在心理障碍上。与这个阶段受 者应有的心理素质的差距,导致了他们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挫折。
一是幻想反应。它的心理基础来自费洛伊德德理论,是指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体现人的向往和最求,是创造想象的一种更特殊形式。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可能实现的幻想是积极的,能鼓舞人的斗志,形成学习和工作的强有力的、持久性的动力,推动人战胜困难,达到理想的境界;而消极的幻想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旦破灭后,就会把人引向自卑和消沉。应该说落榜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是 希望进入高校的,但是他们学习缺乏驱动力或驱动力不持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每一阶段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与之配套的自主学习计划,有的只努力了一阵子,就轻易放弃了。此后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家长的盘问,勉强做出学习的样子,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别无打算。对其他活动比学习感兴趣,一涉及学习,就提不起精神;某个学习过程结束后,留不下印象或印象不深。所以,他们往往想要大学生的光环和美誉,而不愿意接受刻苦学习、甚至是心力交瘁的拼搏过程;他们希冀有一份坐在宽敞的 室舒适的工作,却无从获得坐在这儿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他们 敬仰穿着洁白工作服在实验室、手术台工作的神秘感,但却不想用艰苦的努力去锻造起一双灵巧自如、妙能回春的手;他们羡慕演员、运动员的潇洒和倜傥,却不想接受“台上一阵风,台下十年功”的磨砺。总之,他们需要结果,却想绕开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尤其不想经历复杂多变、经受磨难和烦忧的过程。如果对他们要求稍微高一点,严格一点,一旦遭遇困难、挫折,马上就会惊呼:“天啊,叫人怎么活呀!”这些 部分出生于普通工农的家庭,带着这种心理状态走上社会,他们往往用放大镜看待腐败和社会不公,抱怨命运之神不亲睐自己,就连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待遇上的差异,也看成不正常现象,容易产生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绪。
二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上又称之为“习得的无助感”(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 》p534页)是由M.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这种心理状况是由自己的行为不能影响自己的命运,长期受挫折而产生的。学生阶段则表现为严重的学习焦虑。他们中有的人也想学有所成,但是又担心学不好,各门功课学得怎么样,自己从不敢想;与他人交谈生怕触及学习问题,家长问及学习上的事,总是支支吾吾,搪塞一下过去。上课不敢与老师互动,生怕答错了出洋相。虽然高考落榜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应该说他们都经历过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过程。由于功利主义对 领域的侵扰,他们曾经的努力往往被教师、家长忽略了,社会舆论则以成败论英雄,把他们推向了对成功绝望的境地。他们在动机上不再接纳新的知识、新的事物;认知上为典型的“自待偏差”,以为自己的失利是别人不理解、不给机会导致的;情绪上则极为沮丧,显得孤独无助,干脆坐等失败的到来。步入社会后,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懒得努力,甚至对一步之遥的成功也视而不见。视别人的成功、团体的成就与己无关。他们感受不到别人的帮助、团体的关怀,甚至连家庭的温暖都漠然置之。
三是心理状态饱和。在上述心理状态的支配下,这些人往往与主流的舆论、意见、要求格格不入。因为这些正面的 、希望、要求,他们听得太多太滥了;更是因为 者根本没有考虑这时他们的感受,仍然按正常的要求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至使他们 厌烦,以至于不想再提及有关的 与要求。这是学生时代积久的学习自卑的延续。上课时从不敢与老师目光对视;讨论时从不敢发言;集体活动时,如果允许自选座位,总爱坐到后面的角落里。平时十分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某个方面的缺点错误被指出后,虽感难受,但又缺乏改正的毅力,听之任之。最后导致厌学甚至弃学,以至于寻求刺激,另找心理上的安慰点。而对于这种情况, 者仍然不加以改变,最后会导致其转向社会主流的反面。有的家长反映:孩子 的年级高了,反而变得不听话了;高中毕业后不想干正事,不走正道了。其实这正是心理饱和的表现,曾经听话的孩子,转上了逆反之路。如果任其发展,往往容易被黑恶势力、反社会的组织诱惑利用,专上犯罪道路。当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成为“大法不犯,小过常有,端碗吃肉,开口骂娘,干活不积极,遇事不 ,不惹公检法,不买领导帐”的群体。他们平时是基本群众,遇事就会推波助澜, 涉及切身的利益,就会成为群体事件中的主要力量。
上述心理状态,在落榜生中是较为普遍的。差异仅仅是表现出来的次数的多少和层次的深浅上。这些心理状态有的是进入高中后逐步形成的,有的则是初中甚至 阶段就有了,就像好学上进的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心理素质也在逐步完善一样,落榜生们伴随着学习成绩下降的开始,知识的掌握开始欠缺,这些心理状况就逐步在滋生、演变,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要想把落榜生转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靠泛泛的说教不能奏效;以反面典型的案例下猛药,只能治标,不能深入触及他们的心理 。笔者曾经长期 工作,对此曾有所关注;近来建设中的大丰港为了加快员工队伍建设,特地招收了部分高考落榜生,以成人高教的形式进行培训,笔者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受。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对他们采用心理调节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调整、矫正。从他们生理上已基本成熟、生存就业的需要与实际处境出发,分成五个步骤,致力于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