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陈志:北京房地产库存并未“告急”

发表于2017-02-24

201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从热火朝天到调控后的理性局面,起伏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陈志指出,2011年到2014年8月,住宅市场波澜不惊,价格水平相对稳定,周期内呈现窄幅波动,而在2014年9月底至今,供给、成交结构发生了巨变,呈现严重的两端分化,进而带动了楼市结构性的大幅上涨。“2014年9月之前,市场上三四百万(总价)房子供给量、成交量还是居多的,但是现在我们看这类三四百万的房子基本上少见了。”

实际上,北京楼市这两个周期的迥异表现,背后的限购政策并没有明显改变,是什么导致了近两年北京房价的快速攀升?

陈志认为,在判断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变化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前提:一是保障房供给方式的转变,一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

据介绍,“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年均建设量为10—20万套,五年共完成约100多万套保障房供给,用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陈志指出,“十三五”(2011-2015年)时期,保障房供给方式从过去“实物型”、“增量型”转向以租为主、“租售并举”的模式。

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房地产市场“减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中介机构、人口普查等渠道的反馈信息,北京的存量房套数约为700万—850万,“以700万底线数据去说,按户均3口人计算,北京可以装下21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饱和的状态。”陈志进一步解释道,考虑到城市资源承载力与人口不断涌入之间的矛盾,加之“减量提质”的首都功能定位,“未来北京住宅增量市场其实是一个逐渐缩小、减量的过程。”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