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宣亚国际:如何让企业品牌度过经济危机

发表于2015-07-22
标签:公司 北京 经济 企业 品牌 

  2009年6月2日下午,著名传媒 、 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作客“宣亚大讲堂”,为宣亚国际品牌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带来题为“来自甲型H1N1流感新闻报道的思考”的精彩演讲。
  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蔓延至中国内地,四川、山东、北京、广东陆续出现确诊病例。相关媒体报道的传播速度更是大大快于病毒的传播,在全球引发了空前的关注。仅一个星期,用英文单词搜索,就有7亿4500多万条报道,这甚至超过了60年来关于肝病的报道。各种生动的画面、热闹的话题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迅速构建了一个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媒介化现实。
  “数字”往往最真实,最具震撼力。李希光教授站在“宣亚大讲堂”讲台上,扳起指头列举:“中国每年死于流感至少10万人,平均一天死300多人;每年死于肺结核至少13万人;每年肝病感染者和病人接近一个亿,死于肝病的更是约50万人,而目前全 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不足百人,中国也没有人死于此病毒。与前面那些疾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的威胁程度要小得多。人们之所以这么关注它,很大程度是因为当下媒体把它当成热闹话题而蜂拥炒作。”
“好玩、好看才是关键!”李希光教授一语道破了新闻报道的玄机,同事这也是“宣亚大讲堂”的魅力所在。读者的关注度决定广告的投放额度,而广告商的广告费用又是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新闻必须“好看”、“好玩儿”。夸张的文字和有冲击力的图片是最先抓住观众眼球的东西:一张带着大口罩,眼中透露惊恐的脸,远比平静的肝炎患者要更具传播力。同时,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也是传播的关键。“宣亚大讲堂”李教授分析,甲型H1N1流感轰动效应来自其最早“猪流感”新闻名词的力量。这曾导致各国政府因此闻猪色变,甚至对猪大开杀戒。而当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后,关注度就大幅下降了。
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中,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李希光教授说,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坏新闻、重大新闻对媒体来讲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受众,更容易让记者和编辑兴奋。他指出,媒体人要确保新闻报道准确性、科学性和 性,而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更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市场冲击力。媒体不应弱化报道,但更不能煽情式报道。李希光引用路透社总编辑的话,“我们的作用既不要缩小疾病的影响,也不要制造恐慌,成为恐怖的制造者。”媒体应该精确地来描写这个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报道关注公共卫生安全,一定要专业理性,拒绝炒作。
李希光教授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幽默,为宣亚国际品牌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同仁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传播课。博得在场听众的阵阵笑声和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