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营政办发〔2022〕20号:营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营口市“十四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表于2022-09-04
标签:办公室 政策 标准 信息 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营口市“十四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业经2022年8月23日第十七届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办公室

2022年9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营口市“十四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为推进营口市“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据《辽宁省“十四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辽政办发〔2021〕37号)和《营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规划,结合营口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县(市)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狠抓落实为保障,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为我市“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连续出台和加快落实一系列积极的稳就业、促就业举措,创新实施83项重大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严重冲击。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万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2万人次,5.64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创业带头人3942人、带动就业2.38万人。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高校毕业生历年总体就业率均达到92%以上,帮助1.75万就业困难人员和24万失业人员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残疾人和女性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制度,基金实行省级统收统支,有效解决养老金发放历史遗留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合并实施,失业保险全面实现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工伤保险实现省级调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分别达到2386元、4176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125.8元/人/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550元/年,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发放标准达到1490元,一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分别达到2605元/月、2037元/月、1193元/月。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调整机制基本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660元/人/月、5280元/人/年,城市、农村特困人员月人均供养标准分别达到1060元、800元,集中、散居供养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分别达到2100元/人/月、2000元/人/月。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全方位、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线上线下举办各类招聘会1000余场,人力资源市场和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更加顺畅,社会保障卡发行208万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健全就业失业监测、失业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社保基金风险防控体系,规模性失业、养老金支付等重大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信息化基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省级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全面上线,金保工程实现部省市县四级互联,就业和社会保障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时期,是营口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营口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立足营口全面振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民生导向,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力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坚持六大领域工作与基础性工作统筹兼顾,实现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为营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多方面、深层次影响,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就业需求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困难群体援助难度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剧,扩面征缴空间逐步缩小,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任务依然较重;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中等收入群体有待扩大;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和争议处于凸显期和多发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切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健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维护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具体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努力完成民生保障部门承担的各项任务,助力实现营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深化改革作为治本之策,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把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推动政策、制度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弱项,加强政策引领,集中攻坚克难,统筹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兼顾地区发展差异,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促进政策之间的衔接平衡,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践行法治、维护公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以制度公平保障群众权利公平,以政策落实保证群众权利实现,努力维护和平衡好各类群体的权益。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力推进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政策供给及时、精准、有力,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劳动者求职创业更加便捷,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稳步扩大。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带动高质量就业能力更加凸显。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扶,就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巩固和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与全国统筹有机衔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互补衔接,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规范工伤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抚恤补助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维护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服务规范,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提高医疗保障经办服务质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提升社会优抚服务水平,加强基本养老服务质量。实现不同层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城乡区域人群均等享有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化大数据应用,数据共享机制更加完善。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支撑水平。深化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提供便捷高效的民生保障服务。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