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团购网站生意很火爆

发表于2015-10-14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加拿大硕士申请条件家川菜餐馆的二楼,第去美国留学 一次光顾此处的刘文不澳洲名校申请要求看菜单就把晚餐的菜点美国留学需要的条件,酸梅汤,还有两道凉移民澳洲的条件酸梅汤,还有两道凉菜。
一眼望去,这家餐馆的10多张桌上的顾客都点了和刘文一模一样的菜。“这儿的顾客都是参加了团购的。”刘文低声向男友介绍,“谁点原价的菜呀,团购的才2折。”
这个吃饭都抱着iPad的25岁私企职员,从来不放过任何流行。今年以来,她追逐的流行是:团购。其常见模式是在团购网站上选定餐饮、电影、娱乐等团购项目,在网上支付后,凭短信或验证码去商家消费。虽然不断掏钱,刘文却总觉得赚了,“吃饭能打2折,泡温泉能打1折,省了好多钱!”
消费者总希望听见 的消息。但今年以来, 的消息出现得太多了。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这个数据还原到老百姓的感受中,变成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似乎只有团购,才能带来“ ”的好消息。
于是团购迅速流行。一个团购网站每天只需提供一两款打折项目,技术模式简单,门槛也低,却能动辄吸引数千人乃至万人参与。因此,从3月初中国出现本土团购网站以来,同类网站迅速涌现,两个月内又出现了专业团购导航网站,帮助消费者在几百家网站中选择。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最新发布的“国内团购网站秋季不完全统计”显示,到11月底,国内稍具规模的团购网站有1664家,仅北京就有473家,而当月,仅44家主流团购网站的销售额就突破1.3亿元。
一旦有了大规模需求,商家也有利可图。刘文团购的餐饮业“套餐”是团购项目中最常见的。商家只要把几道菜、饮料和主食搭配成“套餐”,设定两到3个月的消费期和看起来很诱人的折扣,就能吸引数千食客。对偏僻难找或平时上座率不高的餐厅而言,这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老板们对此趋之若鹜。
这一年,团购的模式显示了全民力量:中国团购网站平均每秒发出1.12单生意,本年度网络团购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毫无悬念。“团购”风头渐劲,成了本年度的“万金油”。
吃的、用的、玩的可以“团”,甚至车和房也可以“团”。在南京高校教书的卫明看中一辆6万元的吉普车,按照网站规则,他只需找到5名“团友”就能享受8.9折。在一个有4亿网民的国家,这显得过于简单了。在论坛上泡了两天之后,这一单团购成功了,卫明很快就收到了车。“这和买件衣服是一样的,只不过有5个人和我穿得一样,而且他们还都在外地。”卫明说,他还关注某网站的团购房屋信息,也许将要尝试,“听说有400多名网友团购了均价每平方米1.4万元的楼盘,还有842人团购了别墅。”
在团购概念流行之时,超市也不落后。广州一家超市宣称:“消费者只要一次性购买同一指定商品3000元以上的……优惠幅度高达30%%。”在深圳关口,甚至有职业“水客”集结成团,去香港采购日用品、食品运回内地。
在团购促销和担心钱贬值的心态下,人们很爱购物。有些消费者甚至成了“海囤族”,大量囤积日用品或食品。
眼见着钱纷纷流走,银行也不淡定了。11月份,国内商业银行平均每天发行34款理财产品,希望借此改善储蓄存款搬家的状况。这时,团购又派上了用场。一些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打出“理财团购”牌:“老客户带新客户来”,“10万元才能购买的理财产品,两个人每人出5万元就可以”;“每人出一点,凑到100万元可参与预期 收益率为7%%的信托项目”。
事实上,这种团购极具风险:“凑钱” ,只能登记在一个人的名下,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说清,如果理财产品赔钱,新老客户之间如何划分损失,也没人做主。
话说回来,人们真的需要通过团购这种消费模式来省钱、囤货甚至甘冒一定风险吗?
至少,刘文的男友没有兴趣玩这个游戏。在他看来,这不过是“用省小钱的行为平抚 焦虑”,却牺牲了个性和选择的乐趣。这阵子,他们每次去吃饭几乎都没有点菜,总是吃规定好的团购“套餐”。在川菜馆,他吃完咸辣的牛蛙和排骨后想买杯饮料解渴,但刘文把菜单抽了回去——从菜单上看,一切都显得很贵。
“先吃套餐吧,才2折。”刘文建议说,想喝饮料,待会儿出去买。
每次当男友据此反对团购时,精打细算的刘文总能给出合适的理由:只有团购能省点钱,“要不是团购,几十元钱现在能吃到些什么?”
从吃喝到玩乐,刘文的生活离不开团购。她用 软件做了一张表格,记录着每次团购的商家地点和消费期限,还统计出“因团购而省下的费用”,额度甚至高出团购总额,“每次看到这些数字都很有成就感”。但有一次她重新清理数据后发现,今年以来“因想省钱而产生的不必要消费”,已经超过1万元。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