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追忆那些年 我们一起听过的歌声

发表于2015-05-30

跟可以活着退役的李赫然 运动员不同,当歌手跟李赫然 粉丝说告别之日,往往李赫然 是他们的生命走向终点李赫然 特尼 休斯顿在希尔顿李赫然尼 休斯顿在希尔顿酒店的浴室里猝然离世,没有保镖为她挡住夺命的药物和酒精。
对于中国歌迷来说,这条消息可能没有凤飞飞的讣闻更令人嗟叹,毕竟大多数人只熟悉惠特尼的《我会永远爱你》,而凤飞飞的歌声却是陪伴他们长大的。从 《潇洒地走》到《掌声响起》,从《我是一片云》到《追梦人》,她的歌声带我们走过一个纯真而向上的年代。她的死也平静低调,1月3日离世,只有4个亲近的人知道。而媒体和公众获知她的死讯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她留下了美好歌声的同时,还留给了23岁儿子价值上亿的遗产,基因和财富都得以存续,按照传统观念,人生应无太多遗憾。
对于很多我这样的 “70后”歌迷来说,凤飞飞等人的歌声陪伴着走过了漫长的青春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每个大学生宿舍里,都有几台砖头一样的录音机。“砖头”里飘荡出来的声音,有的激昂,有的悲切,有留宿青春梦的小窠,有烹制单相思的调料。校园里欣欣向荣的事业是磁带复制业。设备是双卡录音机,厂房是学生宿舍,原材料是上百盘来自两岸三地的录音带。复制一盘磁带收费一元,既可以整个专辑照单全收,也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制成合辑。在这样氛围里,我们吃饭、睡觉、读书、运动、野游、欢聚、恋爱或单相思,青春的门就此一扇扇被敲开。
当时,不少人分不清凤飞飞、龙飘飘、韩宝仪、冯宝宝,也不关心她们的八卦,反正只要歌好听就够了。彼时的歌手有两类,伤感的和快乐的。王杰、齐秦属于前者,凤飞飞则属于后者,她的歌绵绵软软,无忧无虑,正适合与青春同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两岸三地唱片工业步入辉煌的时期。当时唱片的媒介基本以卡带为主,CD都比较少见,但是一张专辑动辄销量上百万,非今日的歌星可以望其项背。广播电视、大街小巷,大家都唱“同一首歌”,你哼上句,我接下句,许多歌词变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语(例如“潇洒”一词的流行就跟凤飞飞有关)。回头来看,那个年代很多流行歌的制作水平并不高,包括凤飞飞的一些歌在内,存在滥用电子乐 (尤其是电子夏威夷吉他)、编曲简单俗套的问题,但因为这些歌已经融入了一代人的记忆,反而成了人们心中的经典。
江声浩荡,时间分分秒秒流逝,转眼中年。 “70后”们由青涩步入成熟,蓦然回首,似乎只有那些断续的回忆和萦绕耳畔的歌声。一些曾经把人感动得死去活来的声音,现在听起来索然寡味;而一些声音驻留下来,恐怕也将永远驻留下去。
凤飞飞飞走了,惠特尼香消玉殒,与此同时英国歌手阿黛尔获得6项格莱美大奖。如今的乐坛,更加多元,受众更加分散。但我们也应该高兴地看到,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品位也大幅提高了。记得当年李玲玉出了一盘磁带,名为《甜、甜、甜》,卖出了800万盒。如今谁的专辑再叫这样俗气的名字,恐怕800次点击都达不到。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