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对[新城市主义]的”批判”

发表于2005-07-07


作者:杜猛    研讨类               

 
[font=新宋体]20世纪: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回眸


A review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摘要: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度.2000年与1900年相比,世界人口增长2.7倍,GDP更猛增了16.5倍.但是,无论人口增长还是经济发展,在地区分布上都是很不平衡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未能从世纪大发展中充分获益.全球城市的现代化覆盖率为23.1%,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降低城市运营的成本从城市发展观做起........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批判

对<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反思!

本文指在对城市规划和住宅郊区化及建设的反思,针对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设计理念优点与不足,新城市主义运营的思路,就解决城建中的矛盾提供借鉴作用........

[新城市主义]

一词最早出自上个世纪80年代,是数字化生存的敷衍品,是城市革命的代名词,是城市运营专家们较为热衷的一个词汇。

“新城市主义”是相对“城市主义”而言,所谓“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房地产的命题]

看起来“新城市主义”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命题,实际上当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现这还是一个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和谐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和推崇的“新城市主义”,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国而言,似乎与我们的国情不太相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城市主义”就没有值得借鉴和可取的地方。而只有更加透彻地认识和研究“新城市主义”,才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新城市主义”有九大主张: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首先;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主张之四,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主张之五,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主张之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张之七,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主张之八,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主张之九,是搭载数字化信息社会之城。

“新城市主义”的各项主张中,笔者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搭载数字化信息社会之城一条,打造科技之城,既有利于城市环保,也可以大大节省能源。这对于我国乃至全球日渐紧张的能源形势来说,无疑是一剂可行的良方。

现在,“城市各功能相对分离”的城市运营思路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十分流行。以北京为例,随着总体规划相继完善,一个科技的奥林匹克新都市即将诞生。

其次,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逐渐转型,一座座居民楼高高耸起的同时,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被钢筋混凝土分割和冻结起来。起初的“远亲不如近邻”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冷若陌生人。因此,为了不至于让邻居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消失,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回归传统的邻里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再次,建筑风格一定要各具特色,避免楼盘同质化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大问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房地产市场繁荣与火爆的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的粗放与盲目开发。面对房地产市场巨大的需求量,地产开发商们一味冲锋在前,四处拿地,然而规划开发,却忽视了楼盘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样的结果就造成楼盘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放眼望去,诺大的一座城市,大小楼盘无论是外观还是户型几乎都是一个模子托出来的,辨认都有难度,又何谈建筑风格与特色呢?

[城建变脸反思]

虽然我们的城市与若干年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但这并不能成为面对无处不在的城市败笔保持沉默的借口。今天,那些打着各种幌子对城市的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摧残,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好大喜功的官员、利欲熏心的开发商和弱智的设计师们对城市的破坏,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大的腐败之一。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问题,对城市的挑剔和批判体现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同时更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尽管这会激怒一些人,但如果我们对那些既浪费了金钱,又糟蹋了环境的城市败笔熟视无睹,那么这种沉默就是可耻的,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是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的前提。

●强暴旧城 

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 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隆顶)像是希特勒军队的钢盔,有什么好看的?”照此逻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理应夷为平地!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老街区被拆。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北京这座 “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知识界希望北京不要再一次丢脸。 

“拆”已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出现在建筑物的身上, 像一个个惊心触目的靶心标记。在仍有使用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房屋被过早拆除的同时,大量的危房和棚户却长期保留了下来。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旧城被荼毒之后,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  

●疯狂克隆 

旅游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西餐厅、银行网点、五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洋建筑上戴着的瓜皮帽,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港式、欧风、新加坡模式的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 
自上海新客站采用高架候车模式后,天津新客站、沈阳新北站也 相继采用此模式建成通车,尔后各地效仿渐成时尚,把这当成大型客 站现代化的标志了。

首都规划委员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审图室高悬的“民族形式,地方风格,时代精神”,在建筑实践中更多变味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抵不过领导一句话”。当甲乙方关系如同业主“点菜”、 建筑师“料理”的食客与厨师的关系,过度商业化了的建筑过程就成了破绽百出的昏着儿。在“图形建筑学+前卫建筑设计到批评界到设计到业主”的设计机制中,前两者在中国几乎不存在,业主成了建筑 师们的“上帝”,理想的空间如同逝去的乌托邦。 

当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建筑师无路可走了,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法。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建筑物深恶痛绝。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他们的建筑。” 

[新城市主义]定义反思

卡斯特尔\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它正在塑造一种与过去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的人类社会文明。当代世界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尔自1980年代以来,以其机敏和睿智,发现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当代社会系统之重塑,建立了独到的网络社会理论及城市发展思路。

在我国社会学界,大凡接触过城市社会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卡斯特尔这个名字 。人们通常把他称为城市社会学家,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但是,人们却较少知道卡斯特尔是一位造诣高深、影响广泛的信息社会学家,网络社会理论的建构者和当代社会结构变迁与当代社会系统重塑之逻辑的揭示者,新城市主义的反思者。

总之,城市建设不是快餐工程,国人盼望城市主管、城市运营专家和设计师及建设者都能够用一种战略的眼光和谦虚的心态,站在与国际接轨及平衡发展的角度,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运营好、发展好。让“新城市主义”不在成为概念。

 
[/font]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