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杨涛:企业需要提升数据能力、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投入能力

发表于2020-08-24

原标题: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需要提升数据能力、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投入能力

“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数据能力、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投入能力这‘四个能力’来概括。”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在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和《财经智库》承办的“2020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如此表示。

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杨涛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杨涛

在杨涛看来,一个企业要推动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在企业本身内做文章,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还是标准、规范与安全,只有把数据生产要素充分做好、准备好,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转型发展。有了新技术,能否在使用中提高适应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数字化转型虽然人人都说好,但需要投入资源,还需要资源投入后真正为企业带来好处。

如何利用支付有关要素来支持、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当中的痛点和难点?杨涛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传统支付业务本身而言,面向B端的各种各样交流流程,实际都可以在支付层面做拓展、做创新、做优化。

第二,其他一些金融服务活动,比如说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财务管理乃至基于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等,完全有能力与实体经济合作,拓展服务。

最后,企业需要增强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支付作为最底层的渠道,恰恰有可能触达金融之外的东西,比如提供渠道方面的支撑,场景的拓展,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甚至协助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等。

以下是发言实录:

袁满:像刚才开场提到的,一提支付,普通民族的印象还停留在C端服务上,包括对银联也是,而今天我们恰恰是谈一下C端。感谢论坛的主办方,感谢各位专家能在这个新的话题上做一个新的探讨。

杨涛:结合今天的主题,我谈几点:

第一,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作为研究者,有几个方面是绕不开的,可以用数据能力、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投入能力“四个能力”来概括。什么意思呢?一个企业要推动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在企业本身大做文章,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标准、规范与安全,只有把数据生产要素充分做好、准备好,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转型发展,这是第一个能力。第二个能力是技术能力,新技术令人眼花心乱,大数据、物联网技术、5G技术等等,能否采用这些新技术、研发这些新技术、应用这些新技术也给企业带来挑战。第三,有了新技术,能否在使用中提高适应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最后是投入能力,一个企业要发展,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能资源相对比较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数字化转型人人都觉得很好,但是需要投入资源,你有没有投入这些资源?投入资源之后,能否带来真正的好处?所以我说刚才这“四个能力”构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共性的痛点。当然大型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等还有细分。

第二,讨论支付是什么,然后看支付能否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因为支付有很多视角,一个是统筹和综合的视角,如果按照现在国际金融市场支付的原则,里面可以包括央行直接和间接监管的支付系统,大额和小额都在里面,也有各种各样跟证券有关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里面既有金融体系的道路、桥梁、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它承载了清算、结算等功能,也有街上跑的交通工具。所以这些都有不同层面的冲击和影响,只是说我们更多现在关注支付工具层面带来什么直接的影响,这是一个理解支付的视角。

另外,如果我们聚焦到跟支付工具有关,现有的一些界定其实有很多模糊之处,大家仍然在探讨,但是我觉得可以按照支付活动的两端来做判断。比如说可以划分为C2C、B2B、B2C、C2B等发起的两端。我们看到,B2C和B2B已经发展很快了,但是其他两个是蓝海,其中自然而然有一些B端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支付能力的满足是密切相关的。

明确第二点之后,第三点是我们如何利用支付有关的要素来支持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当中的痛点和难点,起码我能想到有几个方面是绕不开的:

第一,就传统的支付本身,面向B端各种各样的交流流程,实际都可以在支付层面做拓展、做创新、做优化。其中,进一段时间大家关注比较多的,跨境领域层面上,相对B端的满足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除此之外就是数据,因为现有的支付服务商,掌握了金融大数据里面最核心的、最干货的这部分数据,就是支付数据,这部分数据如何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起来,更好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就是着眼于数据的一个方面。当然,与此同时,如果说支付服务商有更好的数据能力,可以协助这些实体企业来改善自身的数据管理能力跟运用能力,这些都是在数据层面可以着手的事。

第二,其他一些金融服务活动,比如说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财务管理,乃至于基于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协助企业做好理财,这样一些东西都是依托于支付这个最重要的底层终端环节可以延展的,完全有能力与实体经济合作,拓展服务。再拓展一下,可以基于金融科技领域更多的金融服务。因为我们所谈的无论是技术能力、业务能力还是投入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某种生态环境下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如果企业自己做不了,更多依靠第三方合作,这样一些服务其实可以拓展为金融服务更多的能力,这样一些同样也是可以服务的。

最后可以归纳叫做增值服务的能力,因为现在对于企业来说,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金融服务,大量是支付之外的,支付作为最底层的渠道,恰恰有可能触达金融之外的东西,比如提供渠道方面的支撑,场景的拓展,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甚至协助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这样一些嵌入的思路,才是支付赋能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值得系统来考量的着眼点,以上是抛砖引玉。

袁满:谢谢,我向在座嘉宾提几个问题,刚才几位嘉宾发言中都谈到金融自身的开放和配套政策,比如说有谈到转向银行的,还有谈到账户体系的,这就让我也想到一个对比。我们今天讲支付的一个问题,刚才王总谈到场景的竞争。今天在座的各位没有来自银行的,实际上银行也在竞争场景,再早之前C端支付领域的技术革新,实际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紧张。因为银行感觉到它们越来越靠后端了。当然现在银行有了进步,谈到了开放平台。我们这边也很希望银行能够开放平台。我再想问一下在座的几位,你们身处B2B方面的支付领域,其实感觉这种变化也是在找场景,那银行是不是在toB方面一直在后退呢?你们感觉银行反应怎么样?跟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杨涛:我先谈一点务虚的看法,在金融数字化的过程中,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是“模式、基础和监管”。第一,所谓的模式,因为通过刚才几位嘉宾的发言,我们也看到了,所谓企业的数字化以及相关的支付和金融的需求,并不是可以笼统进行定位的。大量不同的产业,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不同需求的企业,其实对于具体的支付、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对接,差异极大。所以在不同的领域,持牌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产业链之间,如何确定更好的合作共赢的模式,这个可能更需要下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大家在细分优化时候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没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家需求差异极大。

第二个概念是基础和共识。什么意思呢?虽然B端跟C端有差异,但是跟早年B端有类似,因为C端之前也经历过所谓的市场草莽时代,通过市场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从中找到大家合作的边界、合作的接口和标准。虽然带来行业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也带来很多矛盾。行业领先者不断探索,探索合作标准和合作模式,这种情况下,能否在行业内自上而下适当规避一些当时C端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低效、无效现象,探讨更多的合作共识和合作标准,这其实也是值得考虑的,否则大量的资源仍然是放在一对一甚至低效、重复的设置跟探索中。

第三,还是涉及到端的问题。面向B端的话,现在涉及到监管安全问题,相对C端来说,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监管也担心,在B端会不会引来更多的像反洗钱等其他方面的担忧。这种情况下,始终绕不开这个领域。从监管来说,如何把握风控、合规的边界,是一个问题。因为银行很大程度越来越受到监管约束,边界相对来说比较确定,这个也需要探索。

再加一个所谓的平台。刚才谈到开放平台,其实我们过去谈开放银行建设是密切相关的。这几年我观察,开放平台在海外最先兴起,但是在欧盟区并不成功,因为开放我能获得什么?大银行开放并不顺利,但是大的银行、大的金融机构都在呼吁中小银行开放,而中小银行开放很可能带来死路一条,因为都开放了。现在不管是全球还是国内来说,谈开放都是大方向,但是核心问题是:究竟开放给参与各方是否能真正带来好处或者改进?这个可能是金融开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开放给参与者、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是什么?监管能否容忍未来风险带来的变化?真正带来获客、资源、利润、市场的好处是什么?这些都是下一步行业内各方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上一页|1|
/1页